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資源緊缺的背景下,前不久,鞍山鋼鐵主導制定了ISO/TC 344(國際標準化組織創新物流技術委員會)成立以來的首項國際標準——ISO/TR 25326《綠色物流活動應用案例》(簡稱“ISO/TR 25326”),為全球物流行業綠色轉型注入了新動能、樹立了新標桿,展現了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與責任擔當。
物流行業長期因高能耗、高排放面臨嚴峻挑戰。據世界銀行統計,交通運輸貢獻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大宗貨物運輸占據重要部分。面對這一現實,鞍山鋼鐵并未局限于局部節能減排,而是著眼于系統性變革,依托其龐大的生產體系與復雜供應鏈,率先實施綠色物流實踐:通過智能調度優化運輸路徑、智能倉儲提高庫存周轉率,引入新能源車輛替代燃油貨車,推廣循環包裝材料減少一次性浪費,實施“一箱制”多式聯運等創新舉措。這些實踐不僅為鞍山鋼鐵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ISO/TR 25326的制定奠定了扎實基礎。當這些實踐案例升華為標準化文本,便從企業個體行為轉化為全行業可共享的公共資源。
ISO/TR 25326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普適性與指導性。該國際標準系統梳理了綠色物流技術的應用場景與實踐案例,為全球企業,特別是高能耗、流程復雜的企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路徑。標準制定過程中匯聚多國專家共識,跨越地域與技術邊界,目前已進入FDIS(最終國際標準草案階段)。未來正式發布后,無論是歐洲港口還是亞洲工廠,均可依托該標準實現高效協同,規模效應將顯著加速全球物流行業綠色轉型。
綠色物流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力。鞍山鋼鐵通過與供應商共建綠色采購體系、優選環保合作伙伴、實施運輸結構優化,以及聯合客戶開發低碳物流方案等方式,推動產業鏈全鏈條綠色轉型。例如,實施臺架式集裝箱運輸卷鋼類貨物“一箱制”多式聯運模式,獲得了較佳的節能減排績效。實踐表明,執行該國際標準的企業在碳排放強度和運營成本方面均實現顯著優化。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綠色”正成為新的商業語言:環境績效逐漸納入投資決策,消費者也更傾向于選擇綠色品牌,一場源自供應鏈的綠色消費革命正在形成。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綠色物流正邁向智能化新階段。鞍山鋼鐵已在部分基地部署智能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控運輸能耗,物聯網技術實現碳足跡可追溯、可透明。這些創新不僅強化了ISO/TR 25326的落地能力,也為其未來迭代提供技術支撐。
鞍山鋼鐵主導制定的ISO/TR 25326不僅是一項國際標準,更是面向未來的綠色通行證。隨著更多企業加入這場綠色變革,世界終將迎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好明天。
據悉,ISO/TC 344是由中國承擔秘書處的首個物流領域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于去年5月成立,標志著中國在物流國際標準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