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和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名單,鞍鋼無縫鋼管定徑機被命名為“共和國印記”見證物,“鞍鋼博物館的工業文化傳播”案例獲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保護傳承工業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鞍鋼集團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傳承與創新融合,持續加大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力度,讓更多工業遺產活起來,打造具有鞍鋼特色的紅色鋼鐵文化。
鞍鋼無縫鋼管定徑機高1.8米、長10米/組,自重80噸,是我國第一臺兩輥熱定徑機。1953年,鞍鋼軋制出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無縫鋼管定徑機發揮了關鍵作用,確保了鋼管的精確加工和高質量生產。無縫鋼管定徑機作為鞍鋼“三大工程”中的重要設備之一,該設備代表了當時世界先進的鋼鐵生產技術水平,是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鞍鋼博物館是反映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和“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鞍鋼發展奮斗之路的紅色工業博物館,由始建于1953年的燒結總廠第二燒結車間廠房改建而成,該廠房獲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鞍鋼博物館借助獨特的工業遺產建筑、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資料以及多樣化的展覽展示資源,將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播相結合,通過活化利用工業遺產資源,探索出了一條工業遺產保護的新路徑,為其他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鑒。
據悉,共有100項“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和77項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入選名單,全面展現75年來中國工業改革發展的偉大歷程、偉大成就、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