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至25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工人日報》、《四川日報》、四川衛視等10余家中央、省級主流媒體走進攀鋼,切身感受攀鋼治硫重大成效,深入采訪攀鋼為攀西地區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規范有序的生產現場,在現代化管理的中控室,媒體記者邊看邊問邊記,對攀鋼把脫硫治理作為事關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前途命運的一項政治責任,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深感欽佩;對攀鋼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與技術改造,實現燒結機與脫硫裝置完全配套運行等成功做法贊嘆不已。
人民日報社采訪室主任梁小琴說:“通過實地采訪,為攀鋼主動擔當,履行社會責任,成功治硫和在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的成績感到欽佩。”新華社記者胡旭說:“攀鋼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改善攀西地區空氣質量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劉濤認為,攀鋼在推進企業改革發展的同時,加大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創新思路值得推廣。
從2007年開始,攀鋼就著手解決燒結煙氣脫硫難題,是全國最早安裝燒結煙氣脫硫裝置的鋼鐵企業。經過長達6年多的技術攻關,攀鋼相繼攻克了脫硫劑易流失、高含量雜質離子難脫除、設備易腐蝕等難題。針對攀鋼釩新1號燒結機、6號燒結機原煙氣脫硫裝置脫硫效果欠佳的實際, 攀鋼釩經過考察、調研和技術交流,決定采用BOO模式(第三方建設運營)實施整改。目前,兩套脫硫系統均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要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2萬噸,且運行費用較之前降低近4000萬元/年。針對西昌地區地處高原、氣壓低的現狀,攀鋼在原氨法濕法脫硫系統基礎上,啟動了全面密相半干法脫硫工藝改造,徹底解決了“煙羽”問題。隨著燒結煙氣脫硫技術瓶頸的突破,攀鋼已實現污染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使攀西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實現歷史性突破,對進一步深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推動釩鈦鋼鐵、機械制造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環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