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在博鰲亞洲論壇“品牌亞洲”分論壇上發言。
4月8日至11日,以“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在海南博鰲召開。此次博鰲亞洲論壇首次設立了“品牌亞洲”分論壇。受論壇的邀請,11日下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支樹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候任主席、鞍鋼集團總經理張曉剛,中國品牌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副局長劉平均,蘋果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Bruce Sewell,海爾集團輪值總裁梁海山,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古澍作為分論壇討論嘉賓,共同探討了亞洲品牌的發展道路。
在分論壇的發言中,張曉剛說,企業的品牌建設和融入國際市場就是企業國際化的過程,品牌建設是成為世界企業的必由之路。“想變成世界知名品牌企業,就一定要走出去,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真正成熟起來,我覺得這是中國相當一批企業的未來的夢和追求。”
張曉剛認為,企業品牌化過程就像登山,想登更高的山,不一定是體量決定登的高度,而是跟誰一起登。他表示非常贊成中國企業做到一定品牌后走出去,到世界的舞臺上跟世界最優秀的企業PK。這種競爭就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差距和問題。“這是中國企業走向成熟、走向世界品牌的必由之路。”
張曉剛表示,經濟全球化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帶來巨大的挑戰。打造國際化品牌,既有助于企業的發展,也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認知和分享企業的產品及服務帶來便利。然而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政治制度、市場環境和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給品牌的推廣帶來很多挑戰。因此,加強品牌建設和推廣,增進溝通與了解,是實現企業與用戶的互利共贏,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積極推進品牌管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經濟全球化使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快速融入國際市場。但與世界著名企業相比,這些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迅速提高這些企業的品牌意識、品牌管理水平,對于推進誠信經營、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建立合理規范的市場秩序,避免惡性競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都大有益處。企業要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了解不同國家地區的法律制度、文化傳統、市場環境等,進而明確品牌責任與義務和品牌保護的意義,更加積極承擔起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二是切實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標準與標準化對經濟社會的重要作用及巨大影響已日益為公眾所認識。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標準是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建立良好秩序、開展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沒有標準及標準化工作,企業將雜亂無章,寸步難行。標準是提高質量和效益的保證,是安全的保障,是企業品牌建設的基礎。標準還是國內外通用的貿易語言,經濟全球化使國際標準的作用更加凸顯。世界貿易組織強調,成員國的技術法規、標準與合格評定程序都應以國際標準為基礎。采用國際標準已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突破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
張曉剛指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權威的國際標準化專門機構,其目的和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準化工作的發展,以便于國際物資交流和服務,并擴大在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企業是標準化活動的主體,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愿意為企業品牌創建和提升提供更多的標準化支撐,衷心希望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國際標準化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