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轉型升級,著力次級突破
3月25日下午,人民網記者站在攀枝花市仁和迤資工業園向下俯瞰,富邦千萬件汽車制動轂項目,鋼城集團渣鋼渣鐵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盡收眼底。這兩大項目投產后,帶來的不僅是產業轉型升級和規模效應,更將改變仁和區長期以來“以煤為主”的產業結構。
與此同時,在攀枝花釩鈦產業園區,制動轂、汽車后橋殼、發動機缸體和底盤在生產線上脫胎而出,全然沒有了鋼鐵原材料“粗拙”的形象。以含釩鈦鋼鐵為原材料的機械加工業蓬勃發展,機械制造業異軍突起,實現了資源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昔日的工礦基地正向宜居城市轉變,“百里鋼城”正向“陽光花城”轉變。如今,攀枝花陽光康養旅游品牌不斷壯大,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嶄新道路。攀枝花,這座陽光棲息的城市正迎來全面的轉型升級。
眾所周知,攀枝花是典型的鋼鐵資源型城市,傳統鋼鐵產業長期扮演著“一業獨大”的角色,這種格局并不利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打破“一條腿走路”,是攀枝花向“中國釩鈦之都”邁進的關鍵點之一;擺脫“一業獨大”困境,為其他產業松綁,是攀枝花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的突破口。
2013年2月,國家批準成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攀枝花全域進入試驗區,再次肩負起國家使命。市委書記劉成鳴說:“只有用改革的精神放開膽子,邁開步子,去闖去試,我們才能完成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才能在四川‘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中實現次級突破。”
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發軔,推進轉型升級的號角由此吹響。
在建設攀西試驗區的過程中,攀枝花圍繞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引導企業大膽嘗試,加快產品優化升級,積極推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作為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實施主體,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借助相同的平臺實現了共贏。2007年,攀鋼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90%以上,而2013年僅占到27%左右。依托優勢資源,許多民營企業在攀枝花找到了發展壯大的支撐點,一大批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深挖潛力,走出了一條欣欣向榮的發展之路。
3月25日,記者走進攀枝花釩鈦園區富邦公司新建的廠房內,公司新上馬的1000萬件釩鈦制動轂生產線正在忙碌地運轉,看著一件件新出爐的含釩鈦制動轂,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攀枝花的產業結構轉型需要以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作支撐。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顯示出了強大活力。這些企業在釩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以及產業鏈延伸方面,與國有企業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推動地方經濟向前發展。”
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成為攀枝花轉型升級的一項關鍵舉措。現在,攀枝花積極推出“借腦工程”——兩院院士定期聚集攀枝花,開展釩鈦資源利用的技術攻關;聚全球釩鈦科研力量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創建國家級釩鈦新材料戰略園區,搭建產業發展高端平臺。目前,國家釩鈦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已落戶攀枝花,建成國家釩鈦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冶金產品檢驗實驗室等國家級釩鈦科技創新平臺。目前,攀枝花已形成了從釩鈦磁鐵礦、鈦精礦、鈦渣到鈦白粉的鈦化工和海綿鈦、鈦錠的鈦金屬產業鏈,是國內唯一的全流程鈦工業基地,是國內最大的鈦原料供應基地和最大的鈦白粉生產基地;形成了年產海綿鈦2.75萬噸、鈦錠6000噸能力,是國內重要的鈦金屬基地。2012年,攀枝花釩鈦產業實現產值144億元,同比增長48%。攀枝花實現了從資源粗放開采向資源深加工的轉型。
“釩鈦產業的崛起,推動了攀西資源綜合利用‘從有到優’,正逐步打破以往鋼鐵業在攀枝花‘一統天下’的格局,一條具有攀枝花特色的轉型之路正在成形。”攀枝花市市長張剡興奮地告訴記者。
今年1月,在四川各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攀枝花位居最優,四方游客涌向攀枝花。
作為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這座以礦產資源著稱的城市,其充沛的光熱資源令許多人感到意外。年日照時數約為2838小時、熱量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僅次于拉薩,不僅使攀枝花成為全國開發利用太陽能最好的地區之一,更為攀枝花這座工業城市轉型提供了先天條件。在城市發展中,攀枝花不僅僅停留在享受陽光上,還把目光定位在“經營”陽光上。
攀枝花的“陽光營銷”讓這座資源型城市找到了轉型的突破口。市委書記進京賣陽光、市長帶隊賣陽光、市級部門賣陽光……近年來,圍繞“賣陽光”,大力發展陽光康養旅游休閑產業,攀枝花對外開放程度更大,知名度日漸提升。尤其是花舞人間項目落地阿署達,可以說是陽光與財富的一次邂逅。項目的實施,將使“中國陽光花城”這張城市名片吸引更多遠道而來的游人。
目前,攀枝花正增強城市功能,積極打造多個旅游度假區和沿金沙江景觀帶,城市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現在,攀枝花旅游業快速增長。2013年,接待游客突破850萬人次,旅游業與文化產業、養老保健和現代物流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攀枝花轉型發展的又一個強大引擎。
同時,擁有充足陽光的攀枝花,在光熱資源利用方面擁有諸多創新之舉。世界最高揚程的太陽能提灌站,實現金沙江水山上走;便攜式太陽能提水設備,實現灌溉用水背著走;西南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攀枝花學院2.1兆瓦太陽能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實現電站上高樓……一系列太陽能應用新技術在攀枝花落地生根,把“中國陽光花城”這塊金色招牌擦得更醒目,也讓這座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有了新元素的注入。
不僅如此,攀枝花利用光熱資源優勢,還讓這座城市在生態蔬菜、花卉栽培等方面“大顯身手”。當很多地方還吹著凜冽的寒風時,攀枝花的黃瓜、西紅柿、四季豆等早春蔬菜已開始過磅叫賣,紛紛“坐”上汽車、火車,端上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家庭的餐桌上。當外地的花卉植物還在冬眠時,攀枝花的三角梅、杜鵑花等已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昆明、成都等地的花卉客商紛紛慕名而來訂購鮮花。 菜籃子變錢袋子、花籃子里裝票子的例子,在攀枝花并不鮮見。伴隨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攀枝花的農產品深加工、包裝、物流等產業迅速發展,產業互動讓這座資源型城市在轉型升級道路上走得更加矯健。
“以前,由于金沙江水質污染,攀枝花仁和區被大家稱為‘臭仁和’,但是現在,仁和區正在積極打造沿江景觀帶生態水岸,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越來越多的‘攀三代’‘攀四代’決定扎根這里。”攀枝花市市長張剡說。
轉型升級,聚力次級突破。同樣來自于試驗區內的涼山和雅安。
“既然是試驗區,核心就在于突破。”涼山州發改委主任李宏偉表示,涼山已把試驗區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通過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功能重構,以攀鋼西昌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冕寧稀土資源整合開發、涼山礦業10萬噸陽極銅和10萬噸陰極銅等項目建設為龍頭,著力推進西昌釩鈦、冕寧稀土、會理有色等產業園區建設。爭取2017年經濟總量沖刺2500億元,在全省“次級突破”中加快崛起。
同樣,在產業發展中勢頭迅猛的雅安,被納入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漢源縣、石棉縣,目前已分別擁有了省級規模的工業園區,正致力于在全省多點多級支撐戰略中打造生態極。如何才能將這些優勢發揮至極致? 對此,石棉縣、漢源縣也已有了初步的思路和打算,而合作也成為了其中的關鍵詞。石棉縣將加快碲鉍資源勘查、完善碲鉍資源科學開發規劃,與攀枝花、涼山州的釩鈦、稀土開發建立協調聯動機制,與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深度技術合作,逐步達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碲、鉍精深加工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水平。漢源縣將利用礦產和水電資源優勢,通過加大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加強園區平臺建設和布局優化調整;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現有優勢產業;加強區域合作,抓好招商引資等方式,完成好漢源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