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川攀枝花,人們會想起鋼鐵,還會想到污染,10年前,它曾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一。然而,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3月底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在全省環保重點城市中,攀枝花的空氣質量最好。這一變化,從表面上看是攀枝花的空氣質量變好了,而實質上反映出攀枝花的經濟結構更合理了。
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在數據上反映出來。上世紀60年代,伴隨國家開發攀西釩鈦磁鐵礦應運而生的攀枝花市,鋼鐵業產值一度占到全市GDP的90%,“攀鋼得感冒,全市打噴嚏”;而到去年,攀鋼集團公司產值占全市GDP比重已下降到27%。
因鋼鐵而興的攀枝花,也曾受困于鋼鐵獨大的產業結構:環境容量不夠,市場需求不旺,宏觀政策受限。“面對新的形勢,攀枝花市必須用兩條腿走路,實施從‘百里鋼城’到‘釩鈦之都’的產業升級,從‘工礦基地’到‘陽光花城’的城市轉型。”市委書記劉成鳴告訴記者,幾年的實踐探索,攀枝花市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廢渣里“淘”出大產業
攀枝花釩、鈦儲量極為豐富,前者居世界第三,后者居世界第一。釩和鈦都是稀缺的工業材料,但提煉困難,因此數十年來一直被當做廢渣。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釩鈦產業逐步向規?;?、集群化發展。目前,該市已形成年產3.5萬噸釩制品的生產能力,釩制品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達80%和20%;鈦精礦生產規模達200噸,成為生產規模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釩產品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鈦原料基地和全流程鈦工業基地。
攀枝花定位的“釩鈦之都”,并不止于“釩鈦資源供應之都”,而是要做“釩鈦產品制造之都”。富邦釩鈦制動轂公司的成立和壯大,正是這種思路的最好體現。這家公司用含釩鈦的鐵水直接生產汽車制動轂等耐磨鑄件,產品的耐高溫和耐磨性能提高了30%以上,而成本降低了30%左右。兩個“30%”,讓富邦的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以往每年做200萬套供不應求,今年計劃擴產到1000萬套,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汽車制動轂和耐磨件生產企業。
如今,以釩鈦低微合金化為特色的機械制造產業在攀枝花發展迅猛,產品主要涉及冶金成套設備、礦山機械、汽車配件、工程機械等相關領域。在鋼鐵繼續萎縮的2013年,全市43戶機械制造企業實現總產值143億多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攀枝花在升級為“釩鈦之都”的道路上邁出一大步。
打造旅游經濟新亮點
這座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積極面對鋼鐵限產,主動啟動關乎城市未來的重大轉型——緊緊依托自身氣候特點,突出陽光和花卉兩大要素,把打造中國“陽光花城”作為攀枝花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定位之一。
市長張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資源型城市,盡管攀枝花市面臨的礦產資源枯竭的形勢并不緊迫,但必須看到,接替產業的培育成長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跳出資源型城市“開發—興盛—枯竭—衰敗”的怪圈,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提前謀劃。
攀枝花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里年日照2700余小時,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特別適宜冬日旅游,有“身邊就有攀枝花,何必求遠去三亞”一說。過去到攀枝花的投資者,10個有9個是去“開礦的”。伴隨著城市轉型和空氣質量的好轉,大量社會資本開始把目光投向旅游業。目前,全市旅游在建項目43個,紅格溫泉旅游度假區、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阿署達花舞人間景區等龍頭項目投資都超過100億元。2012年,全市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32%,2013年同比增長53%。旅游業已成為當地增長最快的產業。
把旅游業作為攀枝花的接替產業,既是攀枝花豐富的旅游資源決定的,也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張剡分析說,因為工業城市要發展旅游業就必須更加注重環保,在招商引資方面就必須有所舍棄。據介紹,2013年攀枝花啟動開展重點區域流域污染防治3年攻堅,關閉了2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二氧化硫濃度下降25.6%,氮氧化物年均濃度下降7.5%,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2.6%。
以陽光和鮮花為媒,打造中國“陽光花城”,使攀枝花這座“鋼性”城市展現出更為柔美可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