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央企社會責任數據庫》正式上線。
當前,疫情之下,中央企業正勇挑大梁,發揮國民經濟“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同時,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道路上一刻不停,做好全社會基礎保障,保護環境、民生就業、脫貧攻堅、綠色發展、一帶一路,密切協調好利益相關方,打造命運共同體,與社會各界一起攜手共進、共克時艱。
以2008年制定印發《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為起點,國務院國資委持續推動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走過整整12年。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評價說:“12年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和實踐在‘質’與‘量’上都實現了大跨越,成為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桿與典范。”
“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央企社會責任數據庫》,從年度、行業兩個維度全景展示各中央企業近年來對外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經營數據、改革發展、科技創新、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一項項“硬核數據”向社會民眾及利益相關方客觀披露;特色案例、媒體聚焦板塊,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多角度立體展示責任央企的生動實踐。
保護環境 一直在行動
4月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至此,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3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鱘28000余尾。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4年起,每年開展中華鱘放流活動,從未間斷。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三峽集團仍堅持做好中華鱘保護和放流準備,于湖北復工復產初期,聯合宜昌市人民政府第一時間舉辦放流活動。
中國海油“海洋石油258”、“海洋石油257”“海洋石油230”三艘海上環保船,日常在渤海、南海等海域巡邏,從事海上環保工作,撐起守護碧海藍天的綠色護盾。中國建筑在陜西秦嶺潏河、湖南洞庭湖、重慶長生河留下“建”行足跡,交出了 “碧水保衛戰”的綠色答卷。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建綠色礦山、中國能建聚焦CCUS“黑科技”推進二氧化碳減排……還有更多央企,用行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民生就業 扎實推進
穩就業就是穩民生。今年新春伊始,央企中唯一一家以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服務業作為主業的企業——中智集團組織開展了“抗疫穩崗擴就業,國資央企在行動”網絡專項招聘活動。截至5月7日,中智集團共為20329家企事業單位發布招聘崗位85629個,崗位需求人數超過45萬人。其中,為央企集團的2931家法人單位發布招聘崗位32419個,崗位需求人數超過14萬人;為17398家地方國有、民營、外資和其他企事業單位發布招聘崗位53210個,崗位需求人數超過31萬人。
國家電網、中國移動、中國電子、中國華電……今年3月中旬,國資委實施國資央企“抗疫穩崗擴就業”專項行動以來,中央企業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地區勞動力三類重點人群就業,組織開展大型網絡招聘活動,扎扎實實推進穩就業。截至4月26日,累計提供招聘崗位數量超過100萬個。
脫貧攻堅 腳步從未停歇
初夏時節,在國家能源集團對口幫扶的陜西吳堡縣岔上鎮川口村,由國家能源集團投資215萬元專項資金打造的20個村集體經濟有機蔬菜大棚里,綠芽萌發,生機勃勃。今年一開春,村里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搶抓農時,在大棚里種植有機蔬菜,預計凈收入可達30萬元,帶動貧困戶86戶200人。
中核集團通過產業扶貧共帶動2253戶貧困戶脫貧增收。目前,已形成涵蓋黃連、莼菜、三星香米、烏天麻、中蜂、高山錯季蔬菜等六大石柱特色產業組成的中核集團扶貧石柱特色產業集群和“綠色+特色+科技+完善產業鏈+體制機制創新”的長效產業扶貧模式。
中國能建對口幫扶陜西省鎮巴縣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中國華能助力青海省尖扎縣脫貧摘帽,中國鐵建對口扶貧所有區縣全部如期脫貧………近期,央企對口幫扶縣實現脫貧摘帽的好消息不斷傳來,中央企業廣大干部職工扎實做好貧困地區幫扶工作,在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扶貧途徑上積極作為,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注入強勁動力,取得較好成效。
…………
在《央企社會責任數據庫》中,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案例,不勝枚舉。從三秦大地到江南水鄉,從國內項目到海外工程,從綠色環保到脫貧攻堅,從區域協調發展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央企業所到之處,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落地生根,并在更廣領域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