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和最強音。推動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在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基礎之上,而創新則是驅動變革的深層動力。
國有企業作為大國創新的主力軍,近年來,在航空航天、重型裝備、港口交通等多個領域不斷搶占制高點,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然而,隨著能源、信息通訊、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的爭相涌現,傳統的資源投入和組織管理模式亟待發生深刻改變,這為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提出了更多命題和挑戰。
依靠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國有企業站上了新的變革起點。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活力,國有企業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針對改革瓶頸,如何補齊創新短板?4月21日下午,在“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平行論壇三”上,多位國有企業負責人以“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題各抒己見,論道國有企業創新的出路和方向。
從新視角看創新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內蒙古、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就高質量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政府工作報告也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了部署。
一般來說,舊動能指傳統動能,不僅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更寬泛地覆蓋利用傳統經營模式經營的第一、二、三產業。新動能則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新動能。
新舊動能實現轉換,這要求企業需要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創新的路徑和方向。立足企業發展實際,轉換創新思維成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原點。
成立中航信移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航信移動公司),是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涉足互聯網經濟的一次有益嘗試。見證著航旅縱橫從業余時間由興趣驅動的一個開發嘗試,到項目組、公司化乃至成為擁有超過5000萬用戶的互聯網品牌,中航信移動公司總經理薄滿輝將其稱作是“國有企業長出的奇葩”。
結合航旅縱橫的創新實踐,薄滿輝希望傳統企業著眼于自身與戰略新興產業之間的差異進行變革,扭轉國有企業在新興領域系統性缺位的態勢,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在他看來,由于傳統企業的線性發展模式與戰略新興產業指數型發展要求不匹配、戰略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要素與傳統企業不同、戰略新興產業面臨的風險與傳統企業存在差異等因素,國有企業應堅定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共識;賦予企業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引導國有企業數據資源等新型生產要素資料在國有體系內流動;發揮國有企業資源的撬動作用,實現國有資源與創業者的雙贏,實現國有資源與創業者的雙贏。
以國有互聯網企業為出發點,反觀傳統企業的創新路徑,中航信移動公司的思考更為綜合、全面。作為典型的傳統制造加工企業,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北新建材)董事長王兵的感受則更為聚焦和明確。
“傳統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第一個就是轉變認識。認識改變之后,才決定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王兵說。北新建材屬于市場充分競爭的建材行業,創新和高科技似乎與這家企業的關聯度并不高,然而正是企業對于創新的獨特理解,使得企業不斷釋放改革發展新動能。
“高科技創新有兩個方向,要么是提升了性能、質量、體驗,甚至是創造了新物種、新需求以及革命性變化;要么是通過創新提高效率,改變服務。” 王兵告訴《國資報告》記者。
他舉例,北新建材作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全部用電力企業工業廢棄物,化工企業的副產品,包括未來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實現100%的全生命周期綠色建材來替代高耗能的建材,使其與國際巨頭的同臺競爭中保持了獨特優勢。
“因此,評價一個企業是否高科技,是否創新,要綜合來看它的技術和經營質量。”他說。此外,他還強調創新驅動一定要往高端走,有目標去做原創、實現完全自主創新,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由中國創造到中國品牌。
“科技+制度”雙輪驅動
毋庸置疑,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國有企業如何揚長避短,最大限度調配資源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成為一項熱議的話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航天科技),是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創新的一面鮮紅旗幟。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二代導航衛星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工程等一批重大突破的背后,凝結著企業對于創新驅動的深刻體會。
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輪驅動”,是航天科技創新的一大法寶。航天科技總工程師李鋒介紹,“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要調整完善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有機銜接、協調運轉機制。要從‘自成體系’向‘開放共享融合’轉化,與社會優質資源、優勢力量融合,加快構建深植于國民經濟基礎的、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相融合的先進開放的航天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節能)是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中國節能總經理王彤宙看來,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既是新動能,同時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新動能的新動能。可以說,節能環保產業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優先領域。
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國節能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比較早以市場化原則引入科技型公司、專業化團隊的中央企業。比如,中國節能下屬的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公司成立于1995年3月,初始投資500萬元。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銷路不暢,公司連年虧損。
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革,經營團隊通過增資擴股持股49%,國有股調整到51%。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和管理機制,健康產業集團實現年復合增長率始終保持在30%以上,資產規模增長2600倍,年銷售收入接近100億元。
以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和激發人的活力,成為國有企業創新驅動的源頭活水。重視國有企業人才資源的投入,正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倒逼機制的完善和升級。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主要由資源、資本和人才三者構成。但由于資源的價值發現過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處在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大都無法采用資源驅動的發展模式,而必須通過人才加資本來構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分配機制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壁壘,否則難以取得成功。”薄滿輝分析。
因此,他建議國有企業參照市場中的通行做法,建立市值增長為基礎的激勵設計機制,參考科研院所建立企業員工創新產品成果、知識產權、發明專利等轉化為股權的通路。
協同創新 攻破壁壘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國有企業創新驅動的目標和方向。具備靈活、高效的創新機制,能夠使企業創新變革如虎添翼。然而,創新路徑如何選擇真正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和勇氣。
“創新的機制有了,動力來了,走哪條路,走反了,走錯了,還是事倍功半。”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曉鷗表示。在他看來,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協同創新、具備領跑意識和爭奪話語權這三個方面尤為重要。
夏曉鷗分析,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引入市場經營機制,行業企業發展較為分散,一般分為兩家至三家。現在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具有全球性的企業,央企隨之進行了大面積整合。世界一流的首個標準,就是在世界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
“協同創新是要把創新要素要有更高效率協同起來,打破我們行業間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創新是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夏曉鷗說。
當前,協同創新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性正在隨著創新的深度發展,不斷向多領域蔓延。以金屬3D打印為例,由于缺乏數據支撐和基于統計基礎的數據積累,相關企業“不會用”和“不敢用”導致國內企業對金屬3D打印技術的應用主要停留在試制階段,批量化生產并成功應用到航空發動機、國產飛機、運載火箭及衛星上的金屬3D打印產品的類別和數量均落后于國際領先水平。
為實現3D打印技術與歐美領先企業在競爭中彎道超車,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京舉辦了《中央企業金屬3D打印協同創新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標志著中央企業開啟了以協同創新模式促進金屬3D打印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序幕。
事實上,從3D打印、5G創新到新能源行業,以跨行業、跨地域為主要特色的協同、跨界創新逐漸成為一股主流勢力,釋放出巨大的乘數效應。面向新時代,國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正在因創新而凝聚蓬勃動力,同時,創新驅動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走向了更為開闊、開放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