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造船完工4534萬載重噸,新接訂單6984萬載重噸,手持訂單1.31億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1.4%、47.9%和45.9%。自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之后,我國連續四年保持世界第一
“我國最終將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強國。”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工作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當前至未來10年至20年,在全球船舶市場和船舶工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我國船舶工業將全面轉型升級,加快由大到強的轉變,進入以調整轉型、全面做強為標志的船舶工業3.0時代
逆勢提升展現實力
在浙江省舟山市的浙江歐華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副總經理王傳興告訴記者,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船舶市場低迷,船價比之前低了近三分之一,而物流、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船廠的生意不好做。
為了應對這樣的形勢,歐華造船一方面加強對新型船舶的研發,更嚴格地把好質量關,用好產品贏得客戶;另一方面,也千方百計地降內耗。“我們上馬了一套數字化管理系統,能更精確地控制原材料庫存,經過調整之后,能源耗費下降了20%。”王傳興說。正是有了這一系列應對措施,在船舶行業大環境總體不好的情況下,歐華造船還能頻頻接到訂單,保持著良好的市場競爭力。
歐華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正是我國船舶行業總體狀況的縮影。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船舶業綜合競爭力逆勢提升,世界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堅實步伐。
在大型散貨船、超大型礦砂船、超大型油船等領域,我國研發了一批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的節能環保船型,日均油耗普遍下降20%左右,受到國際市場青睞。2013年我國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手持訂單市場份額為56.7%、38.8%和36.4%,均位居世界前列。17萬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萬箱級以上集裝箱船等高技術船型研制取得突破,并實現批量承接出口訂單。2013年,我國承接8000箱級集裝箱船64艘,占世界市場40%以上的份額。
據統計,2013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金額超過18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29.5%,躍居世界第二;船舶配套業經濟總量超過2008年的兩倍,增長速度快于船舶制造業;前10家和前20家船企新接訂單占全國總量的比重上升為62%和80%,訂單向優勢企業集中的趨勢明顯。
全面推進結構升級
蘇波坦言,我國船舶工業發展已經進入增速減緩期、結構調整期和優勢重構攻堅期三期疊加階段。到2020年前,相對于當前全球近2億噸的造船產能而言,新造船市場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仍將是全行業不可回避的長期挑戰。
面對這樣的挑戰,船舶工業提出了邁進3.0時代的目標,到2020年,建成規模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優化的船舶工業體系,力爭在制造業中率先突破,成為與韓國實力相當的造船強國。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造船強國。
據蘇波介紹,船舶工業3.0時代的核心任務是全面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轉型包括產業發展動力和產業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升級包括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三大結構升級。
其中,技術結構升級方面,要夯實創新基礎,完善創新體系,占領世界技術前沿,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專用設備設計制造技術和技術標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品結構升級方面,要全領域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形成技術經濟性和環境協調性優良的系列化產品;組織結構升級方面,要培育壯大世界級優強企業,化解產能過剩,提高產業集中度。
回顧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從1978年到上世紀末,是以擴大開放、走向世界為標志的船舶工業1.0時代。從上世紀末至新世紀前10年,是以高速發展、規模壯大為標志的船舶工業2.0時代。“在3.0時代,標志性因素是四個領先,包括國際市場份額世界領先,科技創新能力世界領先,質量、品牌、效率世界領先,優強企業實力世界領先。”蘇波表示。
著力打造“第二引擎”